【走近古玉器】河北博物院的国宝,唯一的馆藏圆雕跽坐玉人(高清微距和上手图)

发布日期:2024-09-02 07:24    点击次数:81

图片

    在河北省博物馆珍藏着一件西汉时期的艺术瑰宝----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跽坐玉人。这件高仅5.4厘米的玉器,以其洁白晶莹的玉质、圆雕写实的艺术手法,成为了汉代玉器中的佼佼者。拍摄于南京博物院“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特展。

    一、出土背景

    1.时间地点:该玉人出土于1968年,在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这座墓葬是在解放军某部执行国防施工任务时无意中发现的,随后由考古专家进行了系统的发掘。

    2.墓葬概况:刘胜墓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崖洞墓,墓室宛如一座豪华宫殿,出土了各类文物1万余件,其中金银器、铜器、铁器等精品便有4000多件。这些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制作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3.玉人发现:在刘胜墓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这件跽坐玉人。它作为随葬品之一,被精心放置在墓室内,与刘胜的其他珍贵陪葬品一同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墓主身份

    刘胜是西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长。他在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4年)被封为中山王,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统治中山国达42年之久。因此,这座墓葬的主人正是中山靖王刘胜。刘胜作为西汉景帝之子、汉武帝的兄长,其墓葬规模宏大,陪葬品丰富,这件跽坐玉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见证了刘胜的显赫身份与辉煌时代,更承载着西汉中期高超的玉雕技艺与文化内涵。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艺术价值

    1.玉质优良。采用优质和田白玉雕刻而成,玉质洁白温润,背部及腿部表皮微有钙化,显示出其历经千年的沧桑与岁月的痕迹。

    2.雕刻精湛:该玉人通高5.4厘米,采用圆雕工艺琢制为一位老者形象。 人物席地跽坐,神态安闲,倚一小几,双手搭于几上。这种姿态在古代玉器中较为少见,造型精致,小巧玲珑,生动传神,体现了玉雕工匠的深厚功底和独特创意。

    3.造型独特:玉人面容清癯,浓眉大眼,短须束发,头戴三梁小冠,为《汉官仪》所记"诸侯冠进贤三梁"之进贤冠,冠两侧有双带扎于颌下,短须整齐,双手轻抚凭几,正襟危坐于地,其姿态古朴而庄重,推测其描绘的应是诸侯王们燕居凭几的姿态,颇为写实的描绘显然是为了突出极富个性的人物原型。

    4.服饰特征:玉人身穿交领右衽长衣,紧束腰宽大袖,腰带饰斜方格纹,不仅展示了西汉时期人们的穿着习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和文化特色。

    5.带有铭纹:玉人底面更刻有“维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的铭文,与大云山出土的类似写实性人俑、河北满城中山靖王陵中的铜人相比,玉人与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均采取短促的下身处理方式,且面部刻画个性十足,发式和衣着也有较多相通之处。为研究汉代服饰、礼仪及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四、跽坐文化

    跽坐,读音为jì zuò, 作为一种古老的坐姿,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渊源。据文献记载,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采用跽坐这种坐姿。例如,在《秦宫月》中就有“嬴政在几案后面跽坐下来”的描述。此外,在古代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也常能看到跽坐的人物形象。

    1.姿势规范:跽坐要求两腿并拢,双膝着地,小腿贴地,臀部坐在后脚跟上。这种姿势需要从小培训,以保持其规范性和稳定性。

    2.正式恭敬:在古代,跽坐常被用于正式场合或表示对他人的恭敬。例如,在会客或拜见长辈时,人们会采用跽坐的姿势以示尊重。

    3.文化背景:跽坐与古代中国的起居方式“席地而坐”密切相关。在椅子尚未普及的时代,人们习惯于坐在地上铺的席子上面,而跽坐则是其中最正式、最恭敬的坐姿。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椅子的普及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跽坐已经不再是主流的坐姿。 但是,它仍然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历史价值。通过了解和学习跽坐这种坐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风貌,感受古人对于礼仪和恭敬的重视。   

    综上所述,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跽坐玉人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社会文化、礼仪制度及玉雕技艺的重要实物资料。它的发现与保存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更让我们在欣赏其艺术之美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